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全市大气质量管控工作的视察报告
—2013年6月28日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树武
发布时间:2013-06-30 16:09:48 文章来源:淄博人大 文章作者:淄博人大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5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部分常委会委员、城环委委员和人大代表组成四个视察组,由常委会第一副主任王顶岐、副主任王法亮、尚秋云、王树武、王树槐分别带队,对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管控工作进行了视察,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管控工作情况的书面汇报,实地察看了16个项目现场,召开了由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或街道办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现在,我代表视察组向常委会报告视察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视察组认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环境质量管控工作,坚持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环保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实施两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2005—2007,2008—2010),三次加严治理标准,四次开展深度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 2年与2007年相
比,全市S02和PM10年均值浓度分别下降64%和63%,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了50多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良好率达60.4%,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加强综合监管,实现对大气污染从“防”到“治”的全程管控。一是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对不符合产业政策、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坚决拒批。二是严格排放标准。制定出台了严于国家、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和建陶、化工等l5个环境保护管理规范,用标准和政策引导企业规范生产,倒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强化在线监测。累计投资近亿元,在全市272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施316台(套),利用移动监测车对全市5 7个重点镇(办)进行定时监测,基本实现了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全天时、全覆盖自动监控。四是建立完善了环保、公安联动执法及环境应急管理等机制。成立联动执法领导小组,实行信息共享、机制联动、共同执法、案件会商等制度,有效解决环保执法“调查难、取证难、执行难”问题;根据大气质量预报结果和信访投诉情况,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分级采取相应的污染应对措施,切实保障了环境安全。
(二)强化污染治理,不断减少大气污染排放。近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大气污染治理资金近200亿元,整治污染企业5000多家,对l 500余起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了“顶格处罚”。一是狠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全市38家电厂全部完成了脱硫工程建设,脱硫效率达到85%以上。在电力、水泥企业燃煤锅炉中完成39个脱硝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强化工废气治理。持续对东部化工区、齐鲁化工区等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完成了782家重点化工企业的异味治理。三是突出抓好机动车排气治理。建成了机动车自动监控平台,实现了检测数据实时上传、检测过程实时监控。目前,全市共建成机动车排气简易工况检测线l2条,完成了526辆公交车和5500辆出租车的双燃料改造,淘汰了l500余辆黄标车。四是狠抓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对餐饮企业油烟污染和露天烧烤进行了专项治理,关停、取缔了一批污染严重的餐饮企业和烧烤摊点。五是加强烟尘、粉尘、扬尘的治理。全市所有电厂全部实施了烟尘治理,建成静电除尘器l09台(套),大布袋除尘器31台(套)。对l300多条炉窑实施了清洁燃烧技术改造;对中心城区周边的17座采石矿山全部关停,在全市200家重点企业中实施了“无尘化清洁生产”工程;每年都对沣水、南定等9大片区和57个重点镇的扬尘污染进行重点治理,有效减少了烟尘、粉尘和扬尘污染。
(三)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保证大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一是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以来,累计关停淘汰立窑水泥企业50家、钢铁企业34家、造纸企业25家、建陶企业34家;关停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石灰窑、砖瓦窑、小化工等“土小”企业3000余家。二是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在相继建成中石油沧淄天然气管线、中石化济青管线等气源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中石油泰青威天然气专线淄博段建设。重点推进建材、陶瓷等行业以及城市燃煤设施的能源替代改造,全市2500余处直燃煤饮食灶、136台锅炉、300余家企业使用了天然气。三是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明确了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及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的环境功能定位。全力抓好东部化工区搬迁改造,对南部建材区的276家建陶企业进行了改造升级和淘汰转产。将齐鲁化工区等4大产业集中区,以及钢铁、焦化、水泥等10大行业纳入强制清洁生产范围。
(四)实施绿化润化工程,不断提升全市环境承载能力。一是大力进行生态绿化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了荒山绿化、平原绿化、湿地保护以及四宝山等一批生态敏感区、脆弱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在城区推进园林绿化,在城郊建设环城林带,在城区之间建设绿色走廊,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二是大力实施清水润城工程。近年来,先后投资20多亿元,对猪龙河、孝妇河等骨干河道进行了高标准综合整治,累计整治河道200多公里,建成临淄太公湖、桓台红莲湖、马踏湖等生态湿地15处,新增湿地面积l5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沂河源、博山城区、淄川城区等多处城市景观水系,进一步提升了环境承载能力,促进了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我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离创建各类国家级荣誉城市的指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既存在典型的以二氧化硫和烟尘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又具有以细颗粒物为代表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的特征,大气环境质量还不尽人意。特别是今年以来,受全国几次大面积、长时间的雾霾天气的影响,截止5月底,良好以上天数只有72天,我市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污染物排放绝对量大,大气质量管控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我市污染物减排力度逐年加大,也实现了达标排放,但作为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高污染企业面广量大,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排在全省前列。2012年,我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为22万吨、15万吨,在全省位居第1、2位。其中山东大学给我市测算的S02环境容量是10.6万吨/年左右,实际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一倍多;全市l400余家化工企业,每年排放各类有机物质超过20万吨;目前,全市各类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20万辆,每年的过境车辆超过7000万辆(次),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多、增速快,大量的老旧车辆超标行使,未按期淘汰,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造成的扬尘污染依然严重,远远超出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我市长远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能源结构问题突出。在我市能源消耗中,煤炭、石油等高污染燃料占终端燃料消费的79.59%,而天然气只占了2.44%,其他清洁能源占了l2.74%。我市一年的燃煤量超过4000万吨,约占全省的八分之一,全国的八十分之一,且煤耗主要集中在张店、淄川、临淄、博山等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耗煤强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6倍,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煤烟型污染严重。
(三)工业布局、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一是受组群式城市结构影响和历史发展局限,各城区之间并没有按不同功能进行统筹规划和发展,工业布局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有些污染企业建在城市上风向、水源地或人口稠密区。这些年来,虽然进行了搬迁改造或污染治理,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企业分散、污染围城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化工、建材、冶金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三次产业比例不够合理。
另外,我市的大气质量管控工作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执法人员缺乏、监管能力薄弱、环保科技工作滞后等问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仍不够强,个别企业偷排和超标排放现象仍然存在。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大气质量管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大气质量管控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殷切期望,是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执政为民,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既要充分认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又必须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进一步增强大气质量管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措施,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引导督促企业担负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明确企业减排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依法治污,政府对企业的考评、奖惩要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标准;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动员全社会力量自觉行动起来,“同呼吸,共奋斗”,合理适度、绿色低碳地消费和生活,共同监督环保违法行为,努力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抓住根本,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实现大气质量的根本好转,转方式、调结构是治本之策。把加强大气质量管控作为倒逼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实现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努力提升“转调创’’的质量和效益。一是严控增量。新上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严审批高耗能、高污染和高环境风险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加速提高一、三产业比重,努力培养节能、环保、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优化存量。对污染轻的项目要加大升级改造力度,严格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切实加强排污管理。对于污染重的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要切实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三是优化产业布局。要立足长远,认真思考、论证淄博产业布局发展方向,把握环境容量、资源存量对我市下一步发展的影响,打破地域限制、区域限制,提高产业的集中度,科学系统地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结合区域主体功能规划的实施,切实加大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退城进园”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规划,对现有各类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产出率;四是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在用足用好34亿立方天然气输入量的基础上,积极与有关方面协调,确保天然气气源的充足和稳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大力推广地源热泵、移动热源等新技术,给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腾出发展空间;五是责成环保、经信部门积极探讨污染物排放权、耗能权的资源化管理办法。
(三)多措并举,实施对多种污染物协同管控。一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违法查处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并顶格处罚,决不姑息迁就。监督检查工作要树立长远观念,注重实效,克服为应付检查、监测而实施的阶段式、突击式执法行为;二是建立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和在线监测,强化市、区县监控中心的建设和指挥调度功能,提高重点污染源治污设施运转率、治污效率和数据准确率;三是建立完善区域联防联控、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区域联防联控和重点行业整治项目的策划力度,协调部门间的联动执法和联动办公,重点在信息共享、办公联动、联合执法、案件会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协同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不断推动大气质量管控工作取得新成绩;四是长远谋划对细微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的检测、治理措施。去年,国家发布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标志着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开始由污染物总量控制向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转变。同时,即将实施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监测指标,采取分阶段逐步加严的策略,对环保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结合新形势的变化,加强对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的调查摸底和来源分析,全面掌握污染现状,研究探索污染源结构特点和规律,长远谋划对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检测、治理措施。突出扬尘、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等治理重点,实现对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治理;五是要进一步加强绿化、润化工作,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将生态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借助生态的力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四)夯实基础,为大气质量管控营造良好环境。一是按照即将实施的《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及早着手,研究制定我市标准更严、要求更高、更具操作性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放标准,为全面深入地做好我市大气质量管控工作提供规范和依据;二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大气质量管控放在实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倒逼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生态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加强引导,强化协调,确保将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划标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三是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充分利用我市具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加快《淄博市生态环境保护条列》的立法进程,研究制定、修订有关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扬尘和汽车尾气治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规章。进一步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的力度,为大气质量管控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有关政策、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用好政府引导资金,引导带动社会、企业、民间资金投入,支持重点流域、区域、企业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生态园林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联防联控、联合执法、生态补偿、激励约束等有关大气质量管控工作的体制机制。制定完善打破地域限制、区域限制,推进企业“退城进园”工作的有关优惠政策,为大气质量管控提供坚强有力的政策、机制保障。
5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部分常委会委员、城环委委员和人大代表组成四个视察组,由常委会第一副主任王顶岐、副主任王法亮、尚秋云、王树武、王树槐分别带队,对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管控工作进行了视察,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管控工作情况的书面汇报,实地察看了16个项目现场,召开了由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或街道办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现在,我代表视察组向常委会报告视察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视察组认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环境质量管控工作,坚持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环保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实施两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2005—2007,2008—2010),三次加严治理标准,四次开展深度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 2年与2007年相
比,全市S02和PM10年均值浓度分别下降64%和63%,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了50多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良好率达60.4%,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加强综合监管,实现对大气污染从“防”到“治”的全程管控。一是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对不符合产业政策、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坚决拒批。二是严格排放标准。制定出台了严于国家、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和建陶、化工等l5个环境保护管理规范,用标准和政策引导企业规范生产,倒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强化在线监测。累计投资近亿元,在全市272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施316台(套),利用移动监测车对全市5 7个重点镇(办)进行定时监测,基本实现了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全天时、全覆盖自动监控。四是建立完善了环保、公安联动执法及环境应急管理等机制。成立联动执法领导小组,实行信息共享、机制联动、共同执法、案件会商等制度,有效解决环保执法“调查难、取证难、执行难”问题;根据大气质量预报结果和信访投诉情况,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分级采取相应的污染应对措施,切实保障了环境安全。
(二)强化污染治理,不断减少大气污染排放。近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大气污染治理资金近200亿元,整治污染企业5000多家,对l 500余起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了“顶格处罚”。一是狠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全市38家电厂全部完成了脱硫工程建设,脱硫效率达到85%以上。在电力、水泥企业燃煤锅炉中完成39个脱硝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强化工废气治理。持续对东部化工区、齐鲁化工区等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完成了782家重点化工企业的异味治理。三是突出抓好机动车排气治理。建成了机动车自动监控平台,实现了检测数据实时上传、检测过程实时监控。目前,全市共建成机动车排气简易工况检测线l2条,完成了526辆公交车和5500辆出租车的双燃料改造,淘汰了l500余辆黄标车。四是狠抓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对餐饮企业油烟污染和露天烧烤进行了专项治理,关停、取缔了一批污染严重的餐饮企业和烧烤摊点。五是加强烟尘、粉尘、扬尘的治理。全市所有电厂全部实施了烟尘治理,建成静电除尘器l09台(套),大布袋除尘器31台(套)。对l300多条炉窑实施了清洁燃烧技术改造;对中心城区周边的17座采石矿山全部关停,在全市200家重点企业中实施了“无尘化清洁生产”工程;每年都对沣水、南定等9大片区和57个重点镇的扬尘污染进行重点治理,有效减少了烟尘、粉尘和扬尘污染。
(三)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保证大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一是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以来,累计关停淘汰立窑水泥企业50家、钢铁企业34家、造纸企业25家、建陶企业34家;关停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石灰窑、砖瓦窑、小化工等“土小”企业3000余家。二是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在相继建成中石油沧淄天然气管线、中石化济青管线等气源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中石油泰青威天然气专线淄博段建设。重点推进建材、陶瓷等行业以及城市燃煤设施的能源替代改造,全市2500余处直燃煤饮食灶、136台锅炉、300余家企业使用了天然气。三是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明确了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及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的环境功能定位。全力抓好东部化工区搬迁改造,对南部建材区的276家建陶企业进行了改造升级和淘汰转产。将齐鲁化工区等4大产业集中区,以及钢铁、焦化、水泥等10大行业纳入强制清洁生产范围。
(四)实施绿化润化工程,不断提升全市环境承载能力。一是大力进行生态绿化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了荒山绿化、平原绿化、湿地保护以及四宝山等一批生态敏感区、脆弱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在城区推进园林绿化,在城郊建设环城林带,在城区之间建设绿色走廊,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二是大力实施清水润城工程。近年来,先后投资20多亿元,对猪龙河、孝妇河等骨干河道进行了高标准综合整治,累计整治河道200多公里,建成临淄太公湖、桓台红莲湖、马踏湖等生态湿地15处,新增湿地面积l5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沂河源、博山城区、淄川城区等多处城市景观水系,进一步提升了环境承载能力,促进了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我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离创建各类国家级荣誉城市的指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既存在典型的以二氧化硫和烟尘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又具有以细颗粒物为代表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的特征,大气环境质量还不尽人意。特别是今年以来,受全国几次大面积、长时间的雾霾天气的影响,截止5月底,良好以上天数只有72天,我市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污染物排放绝对量大,大气质量管控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我市污染物减排力度逐年加大,也实现了达标排放,但作为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高污染企业面广量大,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排在全省前列。2012年,我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为22万吨、15万吨,在全省位居第1、2位。其中山东大学给我市测算的S02环境容量是10.6万吨/年左右,实际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一倍多;全市l400余家化工企业,每年排放各类有机物质超过20万吨;目前,全市各类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20万辆,每年的过境车辆超过7000万辆(次),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多、增速快,大量的老旧车辆超标行使,未按期淘汰,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造成的扬尘污染依然严重,远远超出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我市长远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能源结构问题突出。在我市能源消耗中,煤炭、石油等高污染燃料占终端燃料消费的79.59%,而天然气只占了2.44%,其他清洁能源占了l2.74%。我市一年的燃煤量超过4000万吨,约占全省的八分之一,全国的八十分之一,且煤耗主要集中在张店、淄川、临淄、博山等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耗煤强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6倍,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煤烟型污染严重。
(三)工业布局、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一是受组群式城市结构影响和历史发展局限,各城区之间并没有按不同功能进行统筹规划和发展,工业布局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有些污染企业建在城市上风向、水源地或人口稠密区。这些年来,虽然进行了搬迁改造或污染治理,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企业分散、污染围城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化工、建材、冶金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三次产业比例不够合理。
另外,我市的大气质量管控工作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执法人员缺乏、监管能力薄弱、环保科技工作滞后等问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仍不够强,个别企业偷排和超标排放现象仍然存在。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大气质量管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大气质量管控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殷切期望,是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执政为民,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既要充分认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又必须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进一步增强大气质量管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措施,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引导督促企业担负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明确企业减排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依法治污,政府对企业的考评、奖惩要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标准;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动员全社会力量自觉行动起来,“同呼吸,共奋斗”,合理适度、绿色低碳地消费和生活,共同监督环保违法行为,努力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抓住根本,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实现大气质量的根本好转,转方式、调结构是治本之策。把加强大气质量管控作为倒逼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实现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努力提升“转调创’’的质量和效益。一是严控增量。新上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严审批高耗能、高污染和高环境风险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加速提高一、三产业比重,努力培养节能、环保、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优化存量。对污染轻的项目要加大升级改造力度,严格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切实加强排污管理。对于污染重的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要切实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三是优化产业布局。要立足长远,认真思考、论证淄博产业布局发展方向,把握环境容量、资源存量对我市下一步发展的影响,打破地域限制、区域限制,提高产业的集中度,科学系统地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结合区域主体功能规划的实施,切实加大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退城进园”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规划,对现有各类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产出率;四是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在用足用好34亿立方天然气输入量的基础上,积极与有关方面协调,确保天然气气源的充足和稳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大力推广地源热泵、移动热源等新技术,给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腾出发展空间;五是责成环保、经信部门积极探讨污染物排放权、耗能权的资源化管理办法。
(三)多措并举,实施对多种污染物协同管控。一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违法查处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并顶格处罚,决不姑息迁就。监督检查工作要树立长远观念,注重实效,克服为应付检查、监测而实施的阶段式、突击式执法行为;二是建立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和在线监测,强化市、区县监控中心的建设和指挥调度功能,提高重点污染源治污设施运转率、治污效率和数据准确率;三是建立完善区域联防联控、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区域联防联控和重点行业整治项目的策划力度,协调部门间的联动执法和联动办公,重点在信息共享、办公联动、联合执法、案件会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协同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不断推动大气质量管控工作取得新成绩;四是长远谋划对细微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的检测、治理措施。去年,国家发布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标志着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开始由污染物总量控制向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转变。同时,即将实施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监测指标,采取分阶段逐步加严的策略,对环保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结合新形势的变化,加强对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的调查摸底和来源分析,全面掌握污染现状,研究探索污染源结构特点和规律,长远谋划对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检测、治理措施。突出扬尘、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等治理重点,实现对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治理;五是要进一步加强绿化、润化工作,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将生态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借助生态的力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四)夯实基础,为大气质量管控营造良好环境。一是按照即将实施的《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及早着手,研究制定我市标准更严、要求更高、更具操作性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放标准,为全面深入地做好我市大气质量管控工作提供规范和依据;二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大气质量管控放在实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倒逼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生态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加强引导,强化协调,确保将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划标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三是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充分利用我市具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加快《淄博市生态环境保护条列》的立法进程,研究制定、修订有关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扬尘和汽车尾气治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规章。进一步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的力度,为大气质量管控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有关政策、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用好政府引导资金,引导带动社会、企业、民间资金投入,支持重点流域、区域、企业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生态园林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联防联控、联合执法、生态补偿、激励约束等有关大气质量管控工作的体制机制。制定完善打破地域限制、区域限制,推进企业“退城进园”工作的有关优惠政策,为大气质量管控提供坚强有力的政策、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