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公众号

任前法律考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监督工作 > 工作监督
关于全市循环农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1-08-11 09:15:18  文章来源:市人大农业室   文章作者:佚名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组成调查组于8月上旬对我市循环农业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实地察看了萌山湖生态园建设情况,听取了市农业局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 0 07年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循环农业建设示范市以来,全市各级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完善规划,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农业由“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向“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0年和2007年相比,全市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41.5%和42.2%。今年上半年,农业增加值达到56.23%亿元,增长4.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097元,增长l6.4%,增幅比上年同期快2.1个百分点,高于城市居民3个百分点;夏粮生产实现“九连丰”,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着力构建循环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市政府把循环农业发展纳入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保护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等五大建设内容为重点的循环农业发展框架。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循环农业列为“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区县、乡镇、村,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考核目标。8月1日,在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再次对发展循环农业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农业部门不断提高对农业资源观的认识。牢固树立了“农业资源没有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观念,更加自觉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农业经济理念,把秸秆、粪便等废弃物作为宝贵的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断拉伸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在积极推进都市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精准农业等各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实践中,主动引入循环农业的理念,革新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使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多级循环,走“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持续发展道路。对农民增收的认识有所提高。改变传统农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顾生态环境后果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节约能源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业效益。
    二是拓宽了秸秆转化利用渠道,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政府连年划定禁烧区,并以此为重点推广秸秆深耕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等技术,促进全市秸秆转化利用。2010年全市秸秆还田面积达到115万亩,玉米秸秆青贮面积扩大到40多万亩,全市禁烧区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99%以上,为省22届运动会、残运会和亚青赛在我市举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集中推行乡村清洁工作建设,建成淄川梦泉村、临淄西山村、沂源西孝村等乡村清洁工作示范村16个。初步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农村“三大堆”现象有所改观,乡村初步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三是沼气池建设利用,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猪一沼一菜”、“畜一沼一果”、大棚“四位一体”等模式,深入开发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推动“三清四改一建”(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改厕、改圈、改灶,建沼气池)。全市户用沼气池累计达到9.03万个,比年初增长3500个,占适宜农户的30%。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 8处。沼气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四是加强了循环农业园建设,拓宽了农业功能。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循环农业园。在粮食产区建立节约型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园,示范推广了小麦宽幅精播、小麦垄作、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氮肥后移延衰、病虫害绿色防控等l0余项节约型农业技术;在蔬菜主产区建立实施蔬菜环境友好型技术集成示范园区,集成应用架构生物反应堆曾施二氧化碳气肥、放蜂生物授粉等技术,肥料、农药用量平均降低50%以上:在林果产区建立绿色控害技术集成示范园区,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色板、性诱剂、粘虫胶带等杀虫措施,每年可减少2—3次农药使用,每亩节约防治成本200元左右;在农业龙头企业中建成集生产、养殖(种植)、有机农产品生产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园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初具规模的循环农业园区已超过100家,成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
    五是多种循环模式推广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推广秸秆机械还田、固化、汽化、青贮、沼气、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养藕、发电等“技术型”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了农业逐步由传统的单一生产功能,向多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多元化功能拓展,对发展都市农业也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玉米机械收获、深耕还田作用率居全省首位,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0.16个百分点,禁烧区内农民人均增收450元以上。通过沼液沼渣的利用、推广绿色控害、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气化等技术,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使面源污染得到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推动高效特色发展。仅沼气一项,年产燃气4000多万立方,节约标准煤3.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1万吨。全市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技术累计推广面积376.2万亩。依托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等优势,按照“横抓基地、区域推进、纵抓龙头、产业延伸,科技引导、政策推动”的工作思路和“整建制村一整建制镇一整建制区”发展有机农业,有机果品、有机桔梗等l0个特色产业基地“中华大果园”等l 0个特色农业园区不断提档升级。淄博高青通源生物养殖合作社还把农村生活有机垃圾转化为昆虫饲料,开辟了利用生物系统技术治理农村生活有机垃圾的新路径。
    六是加强技能培训,形成循环农业推广和应用体系。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启动“移动信息化助建新农村”活动,通过“l2316”三农
服务热线、农业广播、技术讲座、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农民。创新农业推广体制,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村(户)的带动作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循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和普及网络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循环链条短、循环模式单一;二是全社会发展循环农业的理念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大工程、大项目少,带动能力弱;四是循环农业项目虽然生态效益高,但经济效益低,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投入机制;五是一些制约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难破解,亟需提高科技进步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是抓好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农业频道、《淄博农业》等载体和各种培训机构,在全社会普及和强化循环农业理念,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循环农业发展。
    二是做好秸秆禁烧和转化利用工作。在继续抓好沼气工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拓宽秸秆转化利用渠道,延伸秸秆转化利用链条,培植壮大秸秆加工转化龙头企业,加快研究制定秸秆转化利用的长效机制。
    三是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加快建设各类高标准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广树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和提升我市循环农业发展水平。
    四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改进考核办法,细化措施,建立健全循环农业发展长效机制,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循环农业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做好政策弓i导,形成市场驱动、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的循环农业发展方式,努力争创全国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
                                                      2011年8月8日

版权所有 : 淄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办:淄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鲁ICP备09053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