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搞好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评议,近期,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听取了市环保局关于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情况汇报,召开了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先后到临淄区、淄川区、沂源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区县政府的工作情况汇报,到6家主要污染物减排重点企业进行了实地查看;制发了节能减排征求意见表,向6 0余个市直部门及百名人大代表广泛征求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总抓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截至2009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净消减7460.3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91.6%;二氧化硫净消减53314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88.6%;20 09年全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129天,比2005年增加120天,2010年1至9月份全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l 09天,良好率达到39.9%;所有河流出境断面COD、氨氮指标全部达到省控标准,预计能够确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目标。在全省11个非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化考核排名中,从2007年的第7名上升到2009年的第3名。2009年获得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一等奖。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摆上了突出位置,全力以赴抓紧抓好。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明确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严格问责。在全省率先整建制完成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机构的设置,保证了减排各项工作有人抓,任务得到落实。二是健全地方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开展了《淄博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淄博市扬尘污染管理规定》的立法工作。制定出台了《淄博市碧水蓝天行动计划(2008—2010)》、《淄博市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细则(试行)》等l 7件规章和文件,明确了“十一五”污染物减排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工作措施。
三是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考核责任制。市政府与各区县、市直有关部门、重点企业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减排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把减排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淄博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细则》,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区县政府奖励人民币1 5万元,对完成的区县政府奖励人民币10万元。对考核等级未完成的区县政府实行“一票否决”,并对该地区实行区域限批。
(二)加大投入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目标,从2005年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两轮每期为三年的“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目前已累计投资160多亿元。一是狠抓水污染治理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了1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及一大批环保基础设施,其中,14座污水处理厂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一座稳定达到一级8排放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93%。发行1 5亿元治污减排专项市政债券,对孝妇河、猪龙河等八条重点水系进行治污减排和景观建设,流经中心城区的猪龙河实现了30年来首次变清, “清水润城”景观初步显现。二是深度治理大气污染。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一号工程”,对污染点源全面实施治理再提高工程,下大气力根治化工异味、烟粉尘、二氧化硫、秸秆燃烧等大气污染顽疾,累计投资30多亿元,对38家电厂的二氧化硫和200余家企业的烟粉尘进行治理,对800多家化工企业的化工异味进行深度治理。今年上半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值同比降低l5.9%和5.3%。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力度,对中心城区周边1 7处露天开采矿山、2 4家石料破碎点、3 1台破碎设备进行了关停。对全市113家露天矿山开采企业进行了高标准整治。对四宝山、萌山、马踏湖等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实施全面的生态修复治理。今年,我市确立了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的目标,制订了详细的创模实施方案,力争3年内实现。
(三)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紧紧围绕促进传统产业实现“重而优、重而特、重而环保、重而附加值高”的总体目标,多措并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坚持以源头控制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新增量。坚持四个必须符合的审批
原则,坚决拒批高污染、高能耗以及没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2008年来,累计审批重点项目452个,拒批项目85个。二是加快改造提升高耗能、高排放传统产业。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弓l导钢铁、建材、化工等能耗较高的企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标准、工艺流程和技术装备,全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市实施了“5年1500亿元”技改计划;建立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重大技改项目。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关停淘汰立窑水泥企业50家,全部淘汰立窑生产线,水泥产能由2600万吨调整为1800万吨;先后关停钢铁企业29家,淘汰落后产能157万吨;关停小造纸企业2 5家,淘汰落后产能7.8万吨;关停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石灰窑、砖瓦窑、缸瓦窑、焦宝石、小化工等“土小”企业2600余家,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3万吨。四是积极推进产业转移。抓住国家、省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大历史机遇,制定实施了5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l 4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引导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转移。通过提高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形成倒逼机制,引导部分具备条件的建材、轻工、化工等企业将生产环节向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转移,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四)加大执法力度,不断强化监督检查。一是强化环保执法。市环保局设立了夜间巡查制度,对重点企业、重点流域区域等实施2 4小时不间断巡查。每当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阖家团聚的时候,众多环保工作人员都在执法现场坚守岗位。近三年来,仅由市环保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夜查的次数就达到262次。“5+2”、“白+黑"已成为环保人员的工作常态和真实写照。2008年以来,全市开展了8次环保专项行动,重点解决粉尘烟尘污染、建陶产业含酚废水污染、化工异味以及秸杆焚烧等环保突出问题。三年来,全市已有45人因为环保违法被拘留,其中临淄区2009年太公湖“6.2 3”污染案件,有13人受到刑事处罚,获罪最重的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30万元人民币。二是强化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投资800万元建成市县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控中心,在全市272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施316台(套),建设河流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站11座,将占全市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9 0%的污染源纳入了自动监控系统。三是强化了污染物减排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淄博市电力行业二氧化硫绩效控制总量指标有偿使用暂行规定》,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获取、有偿使用价格、资金使用管理等作出了具体规定。目前,已有18家排污单位申购二氧化硫绩效控制总量指标。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我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的任务仍非常艰巨。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市作为老工业城市,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行业占比较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单位面积COD排放量是全省的1.9倍,SO2排放量是全省的3.2倍,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全省的3.31倍,仍居全省前列。三大产业比重结构制约作用明显。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虽然有所增长,但规模小、发展滞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结构性高耗能、高排放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深入推进减排工作面临的难度不断加大。随着污染物减排各项管理措施、技术措施逐步落实,污染物进一步减排的空间越来越小,相应增加了今后的工作难度。特别是随着经济回暖、市场需求回升,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等“两高一资”行业出现一定反弹,在加快发展、淘汰落后与统筹考虑稳定、就业以及处理既得利益关系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三是污染物减排考核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统一的指标考核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县之间的既有差异。这种一刀切的指标体系,虽然对总量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相对我市已无多少减排空间的区县,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科学公平合理。
四是对污染物减排的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同志对主要污染物减排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到位,依然存在被动应付、畏难发愁情绪。尤其是少数企业的负责人受利益驱动,对污染物减排的积极性不高,只顾经济利益、当前利益,不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加强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我市污染物减排的重要意义及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提高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反对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要变压力为动力,克服畏难发愁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转变思路,下大气力搞好污染物减排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一是控制增量。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控制“两高一资”项目的法规、政策、标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切实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减排。二是优化存量。要积极引进先进工艺和设备,下大功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三是淘汰落后。要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奖励政策,加大督查力度,督促企业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不力的地区,实行项目限批、区域限批。四是把握产业的战略性转移。弓I导企业由资源加工型向创新成长型企业转移,第一、二、三产业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比例结构转移,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及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信息、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要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优化我市能源结构。
(三)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要结合“十二二五”规划的编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业综合评价,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搞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努力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对新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要拉长产业链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在区县、园区、企业三个层面实施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污染物减排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污染物减排指标考核体系。改善单一的指标考核标准,针对不同区县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别化考核,建立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的指标考核标准,充分调动各区县、各部门污染物减排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环保专项检查活动,始终保持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抓好总量统计、在线监测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对重点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河流水质及空气质量的日常监管。四是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或污染物减排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开展污染物减排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2010年10月28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