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首先,感谢多年来对环保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各位领导汇报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情况,请审议。
我市作为老工业城市,上百年来形成的以石化、医药、建材、冶金为主的产业体系,造成了严重的结构性污染,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全力抓好减排工作,通过污染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亲切关怀指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记环境保护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工作总抓手,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和严厉措施,解决了一系类深层次难题,开创了污染物减排、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改善多赢的新局面。三年来,整治污染企业4200多家,关停各类土小企业2675家,新上治污设施680多台套,新、扩改建污水处理厂14座,配套污水管网300多公里,治理恢复生态面积3万余亩。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近7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0多万吨。2009年与2007年相比,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了45.77%,二氧化硫浓度(SO2)下降了32.46%。良好及以上天数从2007年的26天上升到2009年的129天。全市8条重要河流(含齐鲁排海管线)水质已基本达到省政府规定的恢复鱼类生存的水质目标要求。在全省11个非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名中,从2007年的第7名上升到2009年的第3名。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获得全省2009年度空气质量改善一等奖。获得全省环保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环境信访先进单位等省以上荣誉称号12项,最近又被推荐为全国的环保工作先进单位。
根据省政府与我市签订的“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到2010年底,全市COD排放总量控制在36849.1吨,在2005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削减8125.9吨,削减比例18.0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7.08万吨以内,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6.02万吨,削减比例26.06%。减排量位居全省首位。
2006年我市没有完成年度减排任务,2007年上半年我市的COD、二氧化硫排放被省里认定为双上升,面对严峻的减排形势,我们做到与时间赛跑,和自己摔跤,用法规,用强治,用严管,用创新开展减排工作,年底终于扭转了被动局面,完成了市政府确定的COD削减4.5%、二氧化硫削减7%的减排目标。2008年、2009年全部完成减排。截至2010年上半年, COD净削减量7947.96吨,累计削减率17.67%,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97.81%;SO2净削减量57365.52吨,累计削减率24.83%,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95.24%。我市已完成的COD削减量占到全省的6.20%,SO2削减量占到全省的13.63%,远高于全省的平均减排水平。预计下半年有7个COD项目、29个SO2项目发挥减排效益,COD削减量4874吨、SO2削减量25500吨,经过努力,能够确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目标。
一、迎难而上,强力作为,以行动和成效开创污染减排的新局面
认识决定行动,态度决定一切。市环保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完不成减排任务,不能尽快地使污染指数降下来,使河流断面水质达标,淄博市将面临着区域限批和“一票否决”。于是,全市环保系统做到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自提横杆,自我加压,找准问题,明确目标,以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为重点,全面打响了治污减排的攻坚战。
(一)壮士断腕,全力实施结构减排,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保障百姓健康。我市作为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众多,结构性污染突出,每年各类煤炭消耗量近3000万吨,占到全省的12%,二氧化硫排放量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因此,我市不调整产业结构,不仅污染减排任务完成不了,经济发展方式也转变不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也实现不了。我们确定以内涵式发展为重点,以污染减排为倒逼手段,全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停钢铁企业29家,淘汰落后产能157万吨;关停小造纸企业25家,淘汰落后产能7.8万吨;关停建陶企业30家,淘汰生产线48条、落后产能7750万平方米;关停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石灰窑、砖瓦窑、缸瓦窑、焦宝石、小化工等“土小”企业2675家。今年6月底全部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张店区、淄川区境内的190支砖瓦窑全部实施了停产或拆除,彻底告别了粘土砖瓦窑生产时代。二是严把项目审批关,积极发展好项目、大项目。成立了市环保局行政许可办公室,将所有环保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移至服务中心进行全权办理,组建了环保项目审批顾问团,开展了免费评估等活动,对那些投资大、无污染、效益好的项目实行 “绿色通道”制度。累计审批重点项目452个,年可实现工业产值600多亿元。明确了106个乡镇(办事处)及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的环境功能定位,认真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坚持四个“一律不批”。三年共拒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85个。三是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努力推进产业转移。通过提高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形成倒逼机制,引导部分具备条件的建材、轻工、化工等企业将生产环节向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转移,实现“腾笼换鸟”,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全力支持东部化工区搬迁,帮助张店钢铁总厂和市焦化煤气公司完成了搬迁改造。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南部建材区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建陶企业淘汰三分之一、转移三分之一、提升三分之一的结构调整思路,集中力量打造50家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企业。四是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将南部建材区、齐鲁化工区等4大区域、钢铁、焦化、水泥、造纸、建陶等10大行业纳入强制清洁生产范围,目前已在65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五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成立了环保产业协会。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方式促使我市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环保产业企业已达212家,年实现产值近50亿元。
(二)背水一战,深入实施工程减排,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最有力保障。一是狠抓了COD减排工程建设。2008年以来,相继建成或改造了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其中13座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1座稳定达到一级B标准,全市设计处理污水能力达到81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建成了13处居民小区中水回用工程。对齐鲁石化公司、山东东大化工集团等360余家水污染企业实施了治理再提高工程。加强了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对猪龙河、孝妇河等实施了高标准整治改造,完成投资5.76亿元,封堵排污口1248个。实施排污管网改造及城区管网雨污分流工程,确保了各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二是狠抓二氧化硫减排工程建设。累计投入30多亿元,对38家电厂的二氧化硫进行了治理,相继建成了齐鲁石化公司热电厂1-8#机组脱硫、山东东岳氟硅材料有限公司3*130吨/时锅炉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等32套脱硫装置。加快冶金、焦化、建材等非电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治理工程建设,完成了7家钢铁企业、6家焦化企业的脱硫设施建设。在全市216家建陶企业建设脱硫塔或脱硫设施318台套,较好地发挥了减排效益。三是狠抓了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建设。以奥运会、全运会、省运会的召开为契机,将大气污染防治列为环保“一号工程”,6次进行了空气质量应急调度试验。完成了齐鲁石化公司热电厂等200余家企业的烟粉尘治理;投资10.1亿元对全市建陶企业、碳酸钙企业实施了综合整治;对全市800多家化工企业进行了深度治理。完成了各类物流园区场地硬化;推行了散装物料密闭运输管理。完善落实了“全时段、全覆盖”的保洁冲洗制度,对193家建筑工地实施整改或处罚,有效地遏制了道路扬尘污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机动车排气简易工况法检测。完成了全市城区内营运车辆双燃料改造。全面实施黄绿标志制度,对黄标志车辆划定禁行区域。
(三)细微入手,科学实施管理减排,确保减排工作及时得到认可与确认。一是强化了污染物总量统计体系建设。成立了由环保、统计、发改、经信等部门组成的数据联合会审小组,对减排数据进行定期会审、核对。市区总量办实行统计专人负责,并建立了月报、季报、年报统计制度。二是强化了脱硫设施DCS系统和污水处理厂中控室建设。促使有减排任务的电厂全部建成了脱硫设施中心控制(DCS)系统,所有污水处理厂建成了中控系统。环保人员进行减排工作检查,首先调阅电厂DCS系统和污水处理厂中控室历史记录,通过技术参数判断处理设施是否运行正常,有力地保障了减排效益的稳定发挥。三是强化了减排档案建设。减排档案是否齐全有效,直接关系到减排量能否得到国家和省的确认。我们始终把建立健全减排档案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对照有关文件要求,制定严格的建档规范,确保对计算削减量有支撑的证明材料无一缺漏。三年来共建立减排档案356卷套,汇总支撑材料2万余份,为减排量的确认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市的减排档案由于建设规范得到了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推广。四是强化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替代制度建设。对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实行同类污染物总量削减替代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所替代的污染物必须来自“十一五”期间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中的合法企业。总量确认工作按照先算、后审、确认、跟踪、考核、备案等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总量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五是强化了污染物减排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制定了《临时排污许可证办理有关规定》和《淄博市临时排污许可证实施细则》,明确了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受理范围、办理程序、审批时限等。制定了《淄博市电力行业二氧化硫绩效控制总量指标有偿使用暂行规定》,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获取、有偿使用价格、资金使用管理等作出了具体规定。目前,已有18家排污单位申购二氧化硫绩效控制总量指标。2009年,淄川区对排污权交易的招、拍、挂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提升目标,综合整治,不断推动环保工作实现突破。一是积极启动创建国家环保创模城活动。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迎难而上,主动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活动,召开了千人参加的动员大会,明确了创模的目标、措施,进一步凝聚了社会共识,大力推动了环保工作向高标准、高层次发展。二是全力推动生态市建设。把生态市建设作为改善全市城乡环境质量最重要的工作来抓。高标准修订完善《淄博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将生态市建设年度任务、重点工作及有关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区县及31个部门,进行齐抓共管。同时,狠抓了农村的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向农村转移,做到城乡环保一体化。确保农村环保实现“四个杜绝”:杜绝烟筒冒黑烟;杜绝化工异味;杜绝粉尘烟尘;杜绝偷排渗排,使小河流变清。三是制定实施了新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在认真总结上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站在更高起点上制定实施了新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主要包括建设清水润城、大气净化、生态家园、环境友好、数字环保五大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52.6亿元。四是切实加强了应急能力建设。市、区(县)全部建立环境应急机构。修订了《淄博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组建了全市应急管理专家库。对全市各类环境风险点位拉网式排查,全部建立档案,设置了风险预警监测点位,提高了监测预警能力。每月对区县环境信访排查一次,坚持环境重点信访查处不过夜。三年来,共接收和处理环境信访案件1135件,受理环境举报电话10560起,办结率达100%。成立了淄博市辐射环境和危险物监督管理中心。制定下发《全市危险废物经营企业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对危险废物进行规范化管理。建成了淄博市光华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日处理医疗废物达7.8吨。建成投运了市垃圾焚烧电厂,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对全市放射源应用单位和辐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监管,确保了辐射环境安全。
二、注重创新,群策群力,探索建立污染减排新机制
第一,创新领导决策机制。市政府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三年来,市政府先后10次召开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5次听取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市人大常委会连续4年专门安排主要污染物减排视察活动,并结合主要污染物减排安排了3次环保世纪行。周清利市长亲自致信区县长及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对减排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分管市长拿出主要精力到减排工程一线,高密度现场办公,解决突出问题。各区县、各乡镇对减排工作高度,促进了污染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在乡镇层面上,现在对对环保工作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真正做到了有人管、有人干。市统计、经信、住建局等相关部门思想统一、相互配合、协调行动、群策群力,有力地促进了对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在全省率先整建制完成了市区县污染物总量控制机构的设置,为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二,创新责任考核机制。将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列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完不成任务者实施“一票否决”。市政府每年下达减排任务,全面落实减排责任。对国家、省重点监控的减排项目,实施专人包建,紧盯不放,确保完成。市环保局每月至少对减排工程项目进展情况督导两次,形成督导报告;每月编制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通报》,对各区县的减排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排名。已对10个乡镇实施了预否决,对3个乡镇实施了“一票否决”,有76家企业因为污染减排工作没完成好在评先树优等方面被 “一票否决”或新建项目被拒批。
第三,创新政策法规和规范标准机制。针对我市能耗高、排放量大、污染重的实际情况,推行了环境总量分类控制、加严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及企业生产全过程清洁、循环、智能管理等措施,利用倒逼机制促进污染防治。制定出台了《淄博市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细则(试行)》、《淄博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细则》等17件规章和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政策法规体系。先后创新出台了建陶、化工、石灰和碳酸钙企业、钢铁行业、露天矿山等10个《环境保护管理规范》,制定了《淄博市扬尘污染管理规定》,积极开展了《淄博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
第四,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围绕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中水回用、企业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设备等重点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累计兑现财政贴息及各类奖励资金近3亿元,争取省及以上减排补助资金1.36亿元。强化经济约束手段,及时将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提高到位,保证了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资金;实行分档用水水价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2009年,我市发行15亿元治污减排专项市政债券,专门用于环保治理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创新出台了《淄博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细则》,对超额完成的区县政府奖励人民币15万元,对完成的区县政府奖励人民币10万元。对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区县政府实行“一票否决”,并对该地区实行区域限批。与市人民银行建立了每季度一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环保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引导信贷资金向节能减排项目倾斜。
第五,创新环保执法机制。三年来,开展了12次环保专项行动,共进行环保现场执法检查3.8万人次,检查污染点源2.6万余个次,对1425起环境违法行为实施“顶格处罚”。全市已有45人因为环保违法被拘留,其中临淄区2009年太公湖6.23污染案件,有 13人受到刑事处罚,获罪最重的被判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30万元人民币。市环保系统用心干好环保工作,市环保局领导班子成员时常带领环保执法人员,或冒着高温酷暑,或利用深夜,多次深入一线执法检查,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解决孝妇河水污染治理、群众信访、企业偷排等问题。由市环保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夜查的次数达到262次。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当别人在合家团聚的时候,众多环保工作人员却在执法现场。“5+2”、“白+黑”已成为环保人员工作的常态和真实写照。严格的环保执法、忘我的工作情怀为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六,创新环保监管机制。一是实行有奖举报。市政府出台了专门的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市环保局设立了6部投诉电话,实行人工24小时值守,并建立集投诉、处置、处罚为一体的快速反应机制,对重点企业、重点流域实行24小时不间断网格式巡查。二是加强了环保数字化工程建设。投资800万元建成市县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控中心,在全市272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施316台(套),建设河流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站11座,将占全市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90%的污染源纳入了自动监控系统。三是定期组织到乡镇进行环保大接访。做到关口前移,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有访必接,有案必查,维护了群众在环境权益。四是安装环保专用电表。对污水处理厂、各类除尘器等污染治理设施安装专门环保电表,实行专人管理,现已为656家排污企业安装了环保电表,使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率达到90%以上。五是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促使企业实现自我管理。出台实施了《关于在全市排污企业开展自我管理实施环保分类升级的意见》,利用引导和约束等多种途径,使企业形成自我申报污染源、自我监控、自我工艺升级改造、自我达标排放的环保新机制,提高企业的自我管理水平和社会诚信度。出台了《关于燃煤电厂推行规范精细环境管理的意见》,向全市38家燃煤电厂派驻了特管员,做到一厂一员,每日巡查、检查。
第七,创新公众参与机制。举办了“2008中国淄博生态与环境产业论坛会”、“淄博首届十大环保杰出人物”、“淄博环保形象大使”评选等大型活动。在淄博电视台相继开设了“治污减排在行动”、“关注环保”、“生态与生存”等专栏,已累计播出专题节目480余期。招聘了40名环保协管员、12000多名环保志愿者。制作了集宣传、信访、执法为一体的环保“大篷车”,定期到农村大集、社区提供服务。动员全社会关心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
尽管我市在主要污染物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污染物减排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结构减排压力依然很大。我市作为老工业城市,重化工业比重大,各类工业企业已有1万多家,但是80%以上的采用的是比较落后、生产效率较低、污染较重的工艺技术。SO2、烟尘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均占到全省的11%以上,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工业布局不合理。我市是依据大型企业建立起来的城市,在企业布局上存在根源性的缺陷。例如,国有大型企业中国铝业公司山东分公司位于张店区的上风向,新华制药直接位于城中。齐鲁石化公司及带动衍生的一大批化工企业直接坐落大武水源地上。等等。这都为环保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三是由于区位和气象方面的原因,容易形成污染围城的不利局面。我市地处鲁中,静风和微风天气占全年的三分之二以上,污染物扩散慢,加上中心城区周边有污染物产生的工业企业近千家,既有化工,也有建材、建陶,还有钢铁、电力等等,既有化工异味污染,也有烟尘、粉尘、二次扬尘污染,为全市的污染防治带来了困难。四是我市地处鲁中,大量的交通物流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淄博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100万辆,每天约又20万辆车出入境。数量如此多的机动车给淄博造成了严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和交通扬尘污染。五是环保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全市一线环保执法人员只有312人,却需监管1万多家企业,由于工作量大,疲劳程度高,三年来已有两名工作人员不幸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且环保执法的危险性不断加大。六是全社会污染物减排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尤其是一些大企业需要带头加强减排意识。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加以很好地解决。
三、抢抓机遇,奋发图强,不折不扣地完成减排新任务
第一,全力抓好搞好总量控制和总量减排。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乡镇。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切实加强企业的监管力度。狠抓结构减排,关停双高企业。组织实施环保专项行动,加强对减排项目的调度和检查。大力推行减排的规范化、电子化、档案化管理 ,确保减排任务按时完成。
第二,以环保手段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一是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持四个“一律不批”,健全完善建设项目监管机制,落实项目审批、验收和日常监督管理责任制,坚决拒批“双高”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二是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对全市电厂、水泥、焦化、钢材、建材、建陶等重点行业全部进行炉后脱硫,实施静电加大布袋除尘,同时,促使企业进行工艺技术改造,以在更高标准上实现达标排放。三是抓住中石油泰青威天然气管线横贯我市的难得机遇,优化我市能源结构。四是制定工业生态布局规划,促进企业进园区进行集群式发展。五是按照关小扶大、控制产量、创建品牌的要求,搞好南部建材区的产业结构。坚决淘汰区域内的落后产能,促使碳酸钙、耐火材料、砖瓦厂尽快退出,打造30-60家品牌企业。鼓励发展高新技术、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第三产业,真正实现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建成无煤城区。
第三,聚全市之力搞好大气污染防治。一是搞好重点污染源治理。确定100个重点污染项目进行治理。二是抓好烟尘、粉尘、扬尘治理。全市所有烟尘、粉尘排放企业,采取严格的治理措施,确保达标排放,并按安装在线监控装置。三是深入开展化工异味专项整治。坚持一企一策,一点一治理。对厂界发现化工异味的企业,实行“一次处罚,二次整顿,三次停产治理”,对无环保审批手续的企业一律实施停产。四是促使全市各区县建设大外环,解决车辆进城污染城市问题。五是对监测点位周围的污染企业进行关停取缔。六是建立城市冲洗降尘体系。促使各区县建立冲洗队伍,配备冲洗装备,加大城区主干道,乡镇、村居、社区的冲洗降尘力度。
第四,按照治用保的思路,建设全市大的水循环体系。大力推行社区、企业、污水处理厂、湿地、拦河坝模式的水循环系统建设。未来三年,每年建设10处湿地、10处小区中水回用、30个企业中水回用工程,努力实现全市水面的贯通相连。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营,积极进行雨污分流系统建设,确保标准达标,确保河流稳定有鱼。
第五,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一是规划建设沣水、四宝山、南定、湖田等10大生态建设区,为城区构筑绿色屏障。二是促进矿山进行生态开采,实现当年开采,当年生态恢复。三是加快城市、城郊、区与区之间的都市农业发展,建设生态绿化保护网。四是全力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实现农村的无害化养殖。解决农村垃圾污染、小河流污染问题,保证饮用水安全,实现有水有鱼。严防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切实强化乡镇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对完不成环保约束性指标和环境问题突出的,坚决实施 “一票否决”和“区域限批”。
第六,切实强化环保基础工作。加强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与管理。切实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的监管,对违法排污者坚决实行“顶格处罚”,对重大环境违法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分类整治。继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污染物减排、共享污染物减排成果的新局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今后减排工作中,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怀指导下,坚持把污染物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以“热情、高效、规范、严细、清廉”的环保工作法开展减排工作,做到决心不变、目标不变、责任不变,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完成污染减排任务。
恳请各位领导通过这次评议,更多地发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多加指导,多提宝贵意见,促进我市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