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评议调研组于10月中旬对全市节能降耗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经信委节能降耗工作情况汇报,组织召开了市经信委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座谈会;听取了临淄区、淄川区、沂源县节能减排工作情况汇报,实地查看了六家节能减排企业;面向60余家市直部门及百名人大代表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了意见和建议。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结构调整为主线,节能减排是关键,环境保护是‘命门’”的指导原则,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培植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结构节能,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十一五”前四年全市以年均8.5%的能耗增长支撑了GDP年均14.6%的增长;2008年、2009年全省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连续两次名列第一;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2.1吨标准煤下降至1.68吨标准煤,累计下降19.77%,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3.33吨标准煤下降至2.34吨标准煤,累计下降29. 7%。按目前进度看,全市节能降耗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和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先后集中宣传报道了我市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节能降耗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一)建立健全了节能降耗的保障体系。一是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了《淄博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淄博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体系。二是健全了组织领导体系。市政府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市节能执法大队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作指挥部,市、区县两级节能管理和执法机构相继组建,切实加强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三是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了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对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实行半年督查和年度节能工作考核制度,强化对37个市直部门、单位的节能降耗“一岗双责”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完善考核奖励机制,每年对获得年度节能目标考核前三名的区县和前十名的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对未完成节能目标的企业实施了“一票否决”。 2008年、2009年兑现节能奖励资金918万元。
(二)初步形成了依靠科技实现节能降耗的支撑体系。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究中心达到148家,院士工作站27家。全方位拓宽联合渠道,深化产学研合作。2009年全市获得科技成果17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48项;今年有142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研发投入达9.8亿元;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5项,其中国家级57项,获得无偿扶持资金5297万元。大力推广使用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太阳能热水器得到普及,沼气在农村得到大力推广;建筑领域,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加快推进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进程,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交通运输领域,天然气环保公交车、双燃料客运出租车得到广泛应用,全市天然气环保公交车占中心城区公交车总数的60%,双燃料客运出租车占中心城区出租车总数的84%。
(三)改造提升力度不断加强,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体系。制定实施了5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14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计划,2008年起推行了“5年1500亿元”技改计划。前三年共公布实施技术改造导向计划项目779个,总投资947亿元。其中51个项目列入国家、省扶持的重点技改项目,目前已有26个竣工投产。建立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确定每年重点扶持30个设备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规模和综合效益指标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重大技改项目。今年前8个月全市技术改造完成投资419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90%。2009年以来全市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45个,年节能约160万吨标准煤。设立了1000万元创新成长型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47户创新成长型企业,支持新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投融资中心、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三大重点,推进实施了淄博保税物流中心、齐鲁物流港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今年,我市服务业投资增长35.4%,增幅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3.4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服务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四)在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装备节能改造、产业转移、培植新兴产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淘汰落后产能,采取上大压小、等量淘汰、差别电价、区域限批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以来全部淘汰了立窑水泥生产线,关停淘汰能耗高的石灰窑、砖瓦窑、小钢铁、小造纸、小化工、小建陶、焦宝石等企业近2700家。重点装备节能改造,先后组织实施了变压器、锅炉、电机、窑炉等重点装备节能改造工程,实现节能80多万吨标准煤。产业转移,提高行业节能减排标准,引导部分具备条件的建材、化工等企业向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转移。目前实施产业转移项目7个,总投资6.86亿元,4个项目竣工投产。培植新兴产业,实施了产业倍增计划,着力做大做强新材料、精细化工、信息、医药、新能源及环保、汽车机电装备等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市高新区、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齐鲁化工区、中化淄博新材料基地等新材料产业聚集区。2009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33亿元,精细化工实现销售收入1090亿元,信息和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8.8个百分点。
(五)加大节能工作宣传力度,全社会节能良好氛围业已形成。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在市内主要媒体开展节能专题宣传,组织了节能宣传周、能源短缺体验日等系列活动;出台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意见》,积极创建节约型城市;大力实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家庭)和农村创建活动;强化企业节能降耗的主体责任和机关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促其自觉履行节能义务,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二、主要问题
目前来看,我市节能降耗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节能降耗工作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政府层面看,有的领导干部对节能降耗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存在被动应付、畏难发愁情绪。客观上执法手段落后,执法队伍建设有待于加强。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对节能降耗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认识不清,重眼前轻长远,对节能降耗投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还不高。从社会层面看,全社会节能意识还不够强、氛围还不够浓厚。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仍然是制约我市节能降耗的一大瓶颈。服务业具有污染小、能耗低的特点,发展服务业有利于节能降耗。二三一的三次产业比重结构制约作用明显。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6%,低于全国42.6%和全省34.1%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工业结构来看,能耗高的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去年我市十大高耗能行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高达69.8%,这种工业结构对原材料、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能源消耗总量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而继续增加,单位能耗持续下降的难度大。如果不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工业能耗过快增长的状况很难改善。
(三)节能降耗面临的难度不断加大。为完成节能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前所未有,投入前所未有。今后面临的问题是,随着节能降耗各项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的逐步落实,能耗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在减小,难度将增大。可以预见的是,“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走低碳发展之路这个大趋势不会改变,节能降耗仍将放在重要位置,有些量化的约束性指标还要增加,有些措施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面临节能形势不容乐观,节能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四)节能降耗考核指标体系不尽科学合理。现行的指标考核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技术上的差异。2009年我市单位GDP能耗分区县来看,高的达2.54吨标准煤 ,低的仅1.06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低的区县,在原有基础上再降相同比例,空间小,难度大。再者,能耗总量是根据前几年经济发展现状确定,就全市而言,虽有一定的能耗总量优势,但对个别区县就不够公平合理。
三、几点建议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将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节能降耗工作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推动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全市来看,“十一五”末,万元GDP能耗预计将累计下降23%以上,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但我市化工、冶金等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很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能耗总量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依赖资源消耗、低水平扩张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降耗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把节能降耗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紧迫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客观正确地分析我市节能降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前规划、超前研究,上下衔接,科学确定“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抓住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制度措施,强化监督检查,推动我市节能降耗工作上水平。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预计“十一五”末,全市三次产业比重将由2005年的4.2:66.8:29调整为3.5:61.5:35,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相比国内和省内发达地区,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服务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在今年全省服务业发展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在今后五年要把全省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5%,我市提出力争达到50%以上。对比发达地区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我市服务业发展,结构调整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要立足我市地处鲁中的区域优势,大力优先发展服务业,围绕建成鲁中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会展中心,打造鲁中“旱码头”。认真落实鼓励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服务业扶持力度,引导和促进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
(三)突出加强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传统产业在我市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一方面,传统产业装备、技术、工艺的落后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加大了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工作难度;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拥有的资产、技术、人才优势,也为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途径。要立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标准和工艺装备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传统工艺、装备和技术的升级改造。突出加强技术创新,使传统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更加注重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材料、医药化工等新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着力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向产业高端迈进,确保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节能降耗工作长效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建设,加强对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完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工作协商和调度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节能降耗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和激励约束机制,抓紧制定《关于加快工业经济优化升级的若干政策规定》,提高节能环保标准,严把新上项目关,认真落实支持节能技术改造、扶持节能重点项目等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四是要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和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统计、监测、考核三个体系,落实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强化各级、各部门和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责任。要逐步完善节能降耗目标考核体系,建立起更科学、合理、规范的指标考核标准。在分解节能目标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差距,考虑到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布局,科学合理地安排万元GDP能耗下降比例,充分调动各区县、各部门节能降耗工作的积极性,确保节能降耗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