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09年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怀支持下,全市科技工作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在政策、投入、环境、人才等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连续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和国家功能玻璃特色产业基地,被列为国家首批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五十强和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89.30亿元,同比增长15.5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80%,比2008年末提高2.26个百分点,在全省列第三位,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的工作目标。今年1-3月份,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9.99亿元,同比增长41.4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61%,产值和比重在全省分别列第三位和第四位。围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加快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和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发展的基础上,2009年我市又争取成为国家火炬计划淄博功能玻璃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产业基地达到5家,居全省第一位。通过实行基地、项目、人才一体化战略,建立和完善了基地内共用服务平台、技术平台和市场平台,引导基地内骨干企业实现集中与合作,加速产业聚集,完善专业化分工,拉长产业链,提高基地的规模效益和产业关联度、集成度,形成了一批主业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园区发展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凸显。淄博高新区以争创国内一流特色产业创新园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努力推进创新资源聚合和创新功能拓展,通过组织实施“六五三五”创新和发展赶超工程,规划建设六个特色产业创新园,成为了全市自主创新的科技高地。临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由省政府批准、省科技厅管理的省级园区,近几年以高科技项目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为重点,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3.5亿元,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增收近5亿元,打造了集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引进、转化与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服务及产业化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三)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扶持,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把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工作,择优筛选一批整体实力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高、精、尖项目进行了推荐,全面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确保科技项目的实施落到实处。2009年,全市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主创新产品专项、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121项,其中国家级29项,获得无偿扶持资金6180万元,争取项目数和资金数均居全省第三位。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承担的“煤矿乏风瓦斯分离与氧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山东恒沣膜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100万㎡/年中空纤维反渗透膜产业化”等4个项目被列入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计划。通过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吸引创新要素聚集,努力形成驱动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组建市级中心50家,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48家,其中国家级7家,居全省第一位。依托新材料技术论坛搭建的平台,成功获批组建了17家山东省院士工作站,接近占全省的30%,居全省第一位。我市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组建了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成为开展行业技术研究、培养优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又一重要平台。
(五)切实提高知识产权获取、实施及产业化能力,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围绕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和实施了《淄博市专利管理条例》、《淄博市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突出自主知识产权导向,加快培植、发展和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全面落实专利申请、实施扶持政策,对激励全市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实施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全市申请专利5928件,其中发明专利1001件,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四位。专利授权1684件,其中发明专利247件,占专利授权量的比例达到14.67%,居全省第一位。
(六)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工作,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根据《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信息、医药、汽车及机电装备等领域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注重筛选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企业组织申报,敦促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的研发,注重规范财务管理,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截至目前,全市按照新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6家,居全省第三位。按照有关政策2009年可为这些企业减免税金1.4亿元,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
(七)努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依托北京、上海、天津三大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初步在我市建立起了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先后组织医药化工与资源环境、精细化工、先进制造等专题推介会6个,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百个;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收集总价值近10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信息近1000台套,为中小企业提高支持服务;建立科技信息与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全市已逐步形成了以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龙头,各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民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为两翼,融查新、检索、项目评估、专家咨询等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网络。
(八)坚持不懈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认真贯彻淄博市人才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关于推进优秀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细则和国家科技部关于在重大项目实施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加快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团队。坚持把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与实施科技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结合起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有效地实现创新智力要素的聚集,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2009年共引进院士23人,教授级专家68人,博士400多人,创新型团队30多个,为我市了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和提供了7000多项科技成果。
(九)以展会为载体,有效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推进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宽和提升了淄博市进行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层次,促进了“产学研”联合,使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实现了技术跨越。目前,淄博市已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与俄罗斯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及国内1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研发骨干力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去年的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共对接项目1945项,签订技术合作项目868项,院士、专家为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108项,可带动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87.60亿元。所签项目涉及新材料、新药及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农业高新技术等十几个领域。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已成为我市吸引国内外专家进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在新材料、精细化工、机电装备等行业已经形成特色,具有了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制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因素。
(一)高新技术产品档次偏低,产业链短。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中虽有不少高精尖的产品,但大多数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档次偏低,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大的高新技术项目,从而制约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发展、集群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带动和辐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市市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资金(科技三项费用)逐年稳步增加,2009年2300万元,占当年市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不足1%,(按国家规定应占当年市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为2%)与苏州、无锡等国内先进城市差距巨大,与济南、烟台等兄弟城市也有较大差距,且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同时多数企业的科研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不足3%,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占比更低;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匮乏,创新团队数量少。我市真正具有较强科研开发能力的高校少,只有山东理工大学一所;市内科研机构力量分散、薄弱,行业技术中心辐射带动能力较弱,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少;企业普遍缺少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创新带头人,创新源头匮乏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下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的工作,下一步我市科技工作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打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七条链”,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跨越。
(一)着力打造新兴战略产业“产业链”,加快形成淄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和经济基础,做好战略决策储备、科技创新储备、领军人才储备以及产业化储备,全方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此促结构调整、促竞争力提升。重点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的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信息、医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六大产业,研究和制定培育淄博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着力培育“创新链”,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充分认识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这一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的重要意义,针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环节和突出问题,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创新服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改善创新服务,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新兴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中组建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二是进一步加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层次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三是加快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安排专项配套资金,用于保障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
(三)着力提升“价值链”,加快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认真贯彻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知识产权贯穿于全市经济建设之中,切实提高知识产权获取、实施及产业化能力,努力把淄博市建设成为创新活力强劲、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畅通、知识产权保护有力的知识产权强市,使知识产权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围绕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继续组织好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国家级大院大所的合作,促使其科技成果在淄博实现产业化。继续深入组织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十百千工程,建设10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与100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聚集1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进一步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空间,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四)着力营造“生态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一是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生态型、节约型、循环型、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融合的企业。二是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低碳技术及产品,鼓励企业通过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三是以推进农业信息化、良种化、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等“五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生态有机农业和都市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精准、优质、高效农业转变。四是立足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以博山区节能机电泵业制造基地和桓台县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为重点,依靠技术进步,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节能环保产业企业。
(五)着力构筑“服务链”,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完善一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形成支撑全市产业发展的全方位、高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淄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力度,逐步将其打造成为产学研结合多方共赢的合作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咨询平台和实现科技资源聚集的共享平台,不断提高技术供给、咨询培训等服务水平。不断深化和完善服务体系,大力促进技术贸易、科技评估、专利服务、风险投资、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逐步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水平。
(六)着力完善“人才链”,大力培育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才引进政策、培养政策、使用政策、激励政策和保障政策,围绕科学发展所需集聚优秀人才,立足科学发展实践开发存量人才,进一步搭建人才服务科学发展的广阔舞台,激发高层次人才服务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更加注重培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更加注重实践锻炼,鼓励高校学生参与企业创新实践,特别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更加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建立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每年评选出3-5个优秀创新团队,争取到2012年全市优秀创新型团队达到20个,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七)着力打造“资金链”,切实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科技投入是公共战略性投入”。一是各级政府要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需求的不断加大,按照科技进步法和科技进步条例的有关规定,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科技的法定投入。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加快建立政府引导投入、企业主体投入、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三是逐步建立科技与金融密切合作机制,研究制定中小型科技企业与金融资本融合的相关政策,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今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工作的重要一年,科技工作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在市人大的监督下,明确任务,把握大局,扎实工作,我们将努力工作,为加快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