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份,市人大财经工作室就我市今年1-5月份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的来看,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和国内市场稳步回升的契机,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信心、积极作为、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内涵发展,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较好。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74.53亿元,同比增长16.2 %,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4.3个和1个百分点。1-5月份,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5.09亿元,增长26.48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低于全国2.5%和全省2.4%的水平,控制在全年目标3%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2.71亿元,同比增长18.7%;外贸出口和实际到帐外资分别达到15.07亿美元和2.15亿美元(预计),同比增长26.9%和14.8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2.04亿元,同比增长22.6%。经济增长呈现出“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和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857.1亿元,增长39.41%;实现利税317.22亿元、利润183.34亿元,分别增长34.48%和42.76%。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为3.7%,较去年同期下降2.67个百分点, 亏损企业亏损额为6.16亿元,同比下降43.07%。
-转方式、调结构力度不断加大。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增幅分别高于一、二产业13.1和1.1个百分点。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0.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比年初提高1.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季度,技改投资增长74.5%,占规模以上投资比重38.3%,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9.3%,同比加快9.8个百分点,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据监测,全市148家重点耗能企业单位能耗不断下降,COD、氨氮均达到省控要求,SO2同比下降19.8%。“清水润城”、四宝山生态恢复等生态工程初显成效。淘汰锅炉、窑炉等落后设备及水泥、酒精、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落后产能顺利推进。
-“两区三村”、中心城区东部化工区等进展顺利。“两区三村”改造进度加快;道路、污水、排洪沟、供热、供水、供电等东部化工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中化集团淄博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启动,民基化工、新华制药等企业搬迁项目正在展开。南部建材区域内的220家建材企业已有70%完成搬迁关停和升级改造任务;中心城区道路改造工程、淄博市植物园景观提升、西五路游园改造等园林绿化工程加快实施,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宏观调控对我市经济的影响。通过有关资料分析得出,我市上一轮经济增长启动于2002年,经过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达到17.1%的高点,之后在中央宏观调控下进入新一轮调整期,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15.8%、16%。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快速回落至13%。为应对金融危机,从2008年下半年国家实施了“扩内需 保增长”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我市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2009年增长13.2%,预计今年1-5月份增长16%以上。这样的增长模式能否实现可持续,持续多长时间?实践证明,单靠投资拉动增长,而消费跟不上,投资快速扩张形成的产能就难以得到释放,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今年以来,为应对通胀预期、推动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国家增强了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取消部分高耗能产品出口退税和优惠电价政策等调控措施,银行机构以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为导向,严格信贷市场准入,贷款更加审慎,从严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对我市主要靠投资拉动和高耗能产业结构是个不小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及早筹划,积极研究应对,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是当前面对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
(二)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从三大产业结构看,我市服务业比重在经过前几年徘徊后,去年达到34.4%,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仍然偏低,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重工业占比提高,一季度全市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4.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快6.1个百分点。全市十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2.07%,比上年同期提高2.34个百分点。中铝山东公司一季度耗电同比增长2.7倍,占全市工业用电量的5.59%,而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还不到1%。
(三)保持工业生产和效益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多。一是两项资金占用仍然偏高。一季度我市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应收账款额达到377.8亿元,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26.76%,同比提高0.62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成本快速上涨。今年以来,随着经济逐步回升,煤油水气以及铁矿石、棉花、木浆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1-5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20.91%,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53个百分点,企业盈利空间明显缩小。三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大多银行机构上收贷款权限、贷款手续繁琐、严控规模、贷款集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银行机构停止淘汰类项目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部分受限行业实行了信贷退出,今年以来累计退出2.1亿元。四是电力供应问题。一方面,全市重点热电企业由于资金紧张而购进电煤不足,电煤库存仅仅高于15天库存警戒线,30家企业中近半数亏损。另一方面,我市电力供应仍然紧张,影响化工、建陶、塑料加工和食品等行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五是企业规模小。全市3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00多亿元,也就是说每个工业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约2亿元。规模小,企业运营成本高,资源配置不合理,无序竞争,企业管理跟不上,难以创出知名度高、影响带动强的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有所加强,“就业难”、“招工难”两难并存。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纺织、机械加工、服务业等行业普遍出现招工难的现象,熟练工、中高级技工缺乏。另一方面,供大于求的劳动力总量矛盾仍然存在,城镇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总之,今年以来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宏观调控的累加效应逐步显现。保持下半年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要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化解宏观调控对我市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十二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深化对全局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努力从机制和体制上解决影响我市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扩大有效投资的同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管,确保规范运作。特别是对政府融资建设项目,要强化风险意识和偿债责任,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落实领导责任制和问责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发挥政府引导、协调组织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机械、陶瓷等行业内企业之间的联合协作、做大做强,培育辐射力强和知名度高的区域性品牌,把“淄博制造”、“淄博创造”打出去,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力。
(二)着力抓好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推动工业平稳较快增长。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搞好重大项目策划与储备,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轻工、建材、陶瓷、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集中培育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工、信息、医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增长。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和强化内部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和壮大企业人才队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培植一批自主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企业管理,狠抓节能降耗,努力消化各种增支减利因素,推动工业生产和效益持续较快增长。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经验表明,在农业、工业和建筑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提高就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优化服务业布局和结构,围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科技信息等重点产业,培植品牌、壮大规模,不断提升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抓好淄博商贸物流园、齐鲁现代物流港、鲁中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努力打造辐射鲁中地区的“旱码头”。同时,发展服务业要以市场为主体,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更好地吸引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投向现代服务业领域,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园区建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努力扩大出口。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切实改善服务,不断加强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以中化集团淄博化工新材料基地建设为契机,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打造全球一流化工园区。立足我市产业结构特点,进一步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格局。
(五)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健全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努力营造依法办事、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优化银行信用环境,探索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财政与金融机构相互联动的政策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强化服务职能,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认真检查督促有关政策的落实,加强价格监督管理,依法治税管费,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优化企业发展外部环境。进一步研究完善民生政策体系,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确保中央和省出台的民生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工作,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安定的社会环境。
2010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