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公众号

任前法律考试

陶缘鱼韵悟人生
◇ 曹 在 堂
发布时间:2010-10-16 18:36:55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淄博人大

 

曹在堂,现任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从事陶瓷事业三十余年,收藏鱼盘近二十载。收藏的鱼盘从源远流长的战国、汉代彩绘陶鱼盘始,到蓬勃兴起的宋代、崭露头角的金代、扬帆起航的元代、标新立异的明代、出神入化的清代、刻意求精的民国时期、韵承古今的现代鱼盘以及别有情趣的外国鱼盘共 3000余件,颇有较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2009年,以大量的鱼盘实物为载体,编辑出版研究鱼盘艺术和文化内涵的专著《吉庆有余》一书。本书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鱼盘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向世人提示了美在人间的哲理,为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陶瓷历史及鱼盘艺术的无名陶工画匠树立了一座丰碑。

26年的陶瓷生涯,18年收藏历练,使我火热的人生充满着对平民生活的挚爱、普通劳动者的崇敬和鱼文化的向往。获得了丰硕的收获和深深的感悟。

痴心收藏情无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出生于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家庭。那时候生活比较贫困,最大的期盼就是过年时饱饱地吃一顿饺子。记得每逢年除夕夜,爷爷总是用一个平时藏而不用的厚墩墩盘子,盛满香喷喷的水饺,端到饭桌上,全家一起吃团圆饭。伴随着香味可口的水饺,盘中画的那条大鲤鱼就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里,幼小的心灵充满着神秘和向往。后来才知道,那个盛水饺的盘子就是淄博青花鱼盘,象征着年年有余(鱼)、吉祥如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临上学的那一年端午节,母亲给我讲了一个民间传说。地球是靠两条叫鳌的大鱼托着,鳌鱼的喜怒哀乐造成刮风下雨和雷鸣闪电,鳌鱼翻身会引起地动。如果惹它发了怒,能把地球掀翻。告诫我:为人要忠诚老实,千万不能做有损于人、惹怒神灵的事。从此,我把鱼视为维护正义和保护人类的神祗。

后来,我就业到淄博瓷厂,成了一名烧成工人。当一件件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坯胎,经过我们的辛勤劳动成为精美陶瓷时,倍感亲切和自豪。熊熊的炉火、滚烫的汗水融冶着师傅和同事们的真诚和豪爽,在我的心灵深处烙上了永生难忘的陶瓷情结。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成为华光陶瓷集团董事长。后到政府从事经济综合管理工作,并在职读研究生,获得了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期间,曾具体负责淄博中国陶瓷馆的筹建。多年来,在与陶瓷和艺术专家的交往中得到了很多教益。受著名陶瓷专家张守智先生的启发,使我开始关注并收藏原先不太经意的鱼盘。在艺术界一代宗师张仃先生简朴而充满书香气息的居室里,摆着一个醒目的淄博鱼盘。我凝视着那个盘子,聆听了张老的教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淄博鱼盘根植于民间,体现出老百姓的原创艺术,返朴归真,掘中见灵性,具有极强的民族性,是民间陶瓷艺术之根,世界艺术之精华。”质朴的语言,精辟的见解,深深地打动了我。那纯朴无华的盘子和鲜活灵动的大鲤鱼,不正是用劳动创造了陶瓷历史而默默无闻的陶工画匠们的真实写照吗?记录他们的生活,挖掘民间艺术的本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从此,我收藏鱼盘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天南地北,走上了艰辛而又充满乐趣和追求的鱼盘收藏研究之路。

起步而知难,要将长期散落在民间的鱼盘收集起来决非易事。对鱼盘艺术真挚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使我把艰苦的求索化作生活的乐趣,进而感动了“上帝”——出身陶瓷世家的妻子张爱玲。她对鱼盘的热爱和收藏热情甚至超过了我,我们成为一对痴心“觅鱼”者。春夏秋冬,花开花落,风雨雷电,山高水长,足迹踏遍了全国20多个城市和全省无数个村庄,拜访了国内外30多位陶瓷和收藏专家,饱尝了收藏的酸甜苦辣,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和收获。到2007年,收藏淄博不同历史时期的鱼盘近千个品种2000多件,成为藏品中的“鱼盘之魂”。此外,还从浙、赣、陕、冀、豫、粤、蜀等省及日本、韩国、意大利、阿根廷等国收集到不同绘画风格和材质的鱼纹盘数百件,可谓琳琅满目,蔚为壮观。我常常伫立在摆放着鱼盘的橱柜前,凝望着那一个个盛着生活、装满历史、跳动着时代脉搏、质朴自然的盘子,浮想连翩。那些可爱的鱼儿犹如百川归海,呼之欲出,在我充满激情的脑海里跳跃、诉说、歌唱着。我高兴了,我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我陶醉了,我的灵魂在收藏和研究中走向了沉静,得到了升华。

博大精深鱼文化

象征着自由、快乐、吉祥、富裕和繁荣收获的鱼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本原文化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平民文化。让我们随着盘中那活泼灵动的鱼儿,乘上一艘求贤若渴的陶舟,到苍茫无际的大海里,与那些知鱼、爱鱼、画鱼的人们去共同领略鱼文化的独特魅力。

2003年时任淄博市市长的刘慧晏参观民俗陶瓷展时,在一个鱼盘前,和我谈到了庄子论鱼的故事和鸢飞鱼跃的典故,使我深受启迪。后来我熟读庄子33篇著作,发现庄子的学说和生命的起点是从一条逍遥自在的大鱼开始的。其核心著作《逍遥游》开篇即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气魄宏大,寓意深刻,意境空灵而瑰伟,成为几千年来文人雅士们所引用和向往的自由之神。同样是庄子,在与惠子“汝安知鱼乐”的著名辩论和“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的论述中,诠释了对“鱼相造乎水”之自然规律的深刻感知,其核心精神就是人类对自由的无尽追求和美好向往。有一鱼盘藏品,直径41厘米,上面绘一似鱼似龙的图象,线条简练,气势恢宏,形象生动,犹如展翅鲲鹏自由翱翔在无际的天空。《诗经》中“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则是自由欢乐的宏丽境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诗句更是体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追求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伟大理想和宽阔胸怀。

仍然是那条喜闻乐见的大鲤鱼,却又是吉庆祥瑞之兆。《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说:“伯鱼之生,适有馈孔子鱼者,嘉以为瑞,故名鲤,字伯鱼。”。不仅如此,教子的庭堂也被后世称作鲤庭。可见孔子视鱼如子,爱鱼至深。“鲤庭传事业,鸡树遂翱翔”成为后人教子成才的写照。据传,淄博市境内的孝妇河里有一种白条鱼被称为孝鱼,当母鱼甩籽出小鱼后,眼睛就瞎了,失去觅食能力,小鱼们围绕在母鱼身旁,以己身为母食,等母鱼恢复生活能力后才散去。这种美德受到人们敬重和推崇。逢年过节,特别是每年端午和春节,姑娘和女婿回娘家必带的礼物就是两条“大鱼”,以示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也体现祈吉徵瑞的祝福。鱼的吉祥喻义已在淄博的民风民俗中广为流传和应用。

让我们怀着庄子自由欢乐的心情,乘着孔子祥瑞之气,同那些知恩图报的鱼儿一道,继续追寻陶人与鱼的渊源和踪迹,就会发现,鱼是生命的本源和生殖繁衍的象征

1955年3月2日,重庆大学教授在四川江油县发现了距今三亿年前的节甲鱼化石,证明了以鱼为代表的水生动物是脊椎动物远古的祖先。远古时代人类近水而居,依赖捕鱼和狩猎而生存。把鱼多仔和繁殖能力极强的特征作为繁衍生息的心灵寄托,继而产生了神秘的“鱼崇拜”。新石器时代以鱼为题材的线条或图案就已成为彩陶装饰的主要内容。据今6000多年西安半坡遗址的鱼纹盆和人面鱼纹盘就用简单朴实的线条勾画出了神秘的鱼形装饰,充分体现了“寓人于鱼”、“人鱼互依”、“轮回转换”的崇拜和图腾。后来人们发明和演释了“易经”和“八卦”,北宋学者周敦颐编著了《太极图说》,对鱼的认识和崇拜变成了简练,纯朴、完美的图案----太极图。两条黑白相依,逆向相拥,首尾相参的阴阳鱼构成了核心最完美的圆。它阴阳转换,虚实并举,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内在美和构图巧妙的形式美,在古今中外文化艺术领域独领风骚。这一图案自然被充满想象力而又善于美化生活的陶工画匠们移植到鱼盘上,成为生动而精妙的审美符号。景德镇人清代就把完整规范的八卦图绘制在精美的水果盘上,显出不同凡响的皇家气派。淄博陶工手下的阴阳鱼,形式上就活泼的多。以盘为圆,红蓝两色的两条鱼在游动中进行爱的嬉戏和结合,给人以生机勃发的美感和男欢女爱的动感。而山西鱼盘则是在荷花水草和波浪纹中,一条肥硕的长嘴大肚鱼在甩仔,炯炯有神的眼光和舞动的鳍翅,显示了旺盛的繁殖能力和勃勃生机。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用石或玉制成的打击乐器叫磬。与铜钟配伍,声音清脆悦耳。凡有喜事和大事,常用击磬祝贺,与两条鲜活的鲤鱼组成“吉庆有鱼”图案,寓意吉祥连绵,年年有余。后来其含义不断扩展和延伸,并深入民间,广为传播。癸未春月,我得到一件清代大鱼盘,盘中一条光润的黄色大鲤鱼,鳍翅均匀散开,尾处点黄釉彩,庄重而悠闲地游乐于莲花和水草中,精细流动的水波纹,连绵不断的回字文,圆满一条线,构成了清晰的三层边饰,给人以吉庆太平的感觉。这恐怕是陶工们对清“康乾盛世”、国泰民安的歌颂和吉祥幸福的进一步追求。

隋唐时代出现了较多的龙首鱼身的“鱼化龙”图案。明《本草纲目》称:“鲤为诸鱼之长,形状可爱,能神变,常飞跃江湖”。宋代《埤雅》记载:“鲤鱼之贵,俗说鱼跃龙门而过为龙”。后来鲤鱼跳龙门就成为科举中考,升腾变化的吉语,表示对有志气、有抱负者的良好祝愿。鱼化龙系列鱼盘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题材。一条升腾变化的大鲤鱼占满了盘子空间,或气吞山河、龙腾鱼跃,或龙首鱼尾、翻江倒海,均呈飞腾跳跃之势,活生生地辉映出中华民族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

鱼无处不在地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婚丧嫁娶摆酒席时,鱼是必不可少的。淄博人就有“无鱼不成席”的风俗。上鱼这道菜时,摆放位置非常讲究:要把鱼头对着席间最尊贵的客人,请客人喝鱼头酒,并优先吃鱼。“头三尾四”、“高看一眼”等酒文化吉语往往成为活跃气氛的主要话题。人们对鱼的喜欢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因“鱼”和“余”,“鲤”和“利” 谐音,象征吉祥富裕、和谐平安的大鲤鱼,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不可或缺的忠诚伴侣。向往富裕和多财多福的吉祥寓意成为鱼盘创作最基本的题材。 “富贵有余”盘,盘中一条体形硕大、憨头憨脑、活泼生动、招人可爱的大鲤鱼,游动的姿态就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吸引了旁边快乐飞翔的蝴蝶,配以活泼生动的莲花边饰,其构图和创意独具匠心,堪称一绝。得之,爱不释手,它时常遨游在我心中。

光彩夺目的鱼盘文化令人惊羡不已的同时,齐文化的历史画卷又把我们引入了3000多年前那令人神往的故事。周师齐祖姜子牙“宁在直中取,不为曲中求,不为金鳞设,只钓王与侯。”借钓鱼寻觅识才明君,最终得到了周文王姬昌赏识并拜其为相。他白发鹰扬建功立业的故事千古传诵。“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亦成为人人皆知的民间俗语。后来,鱼的延伸文化十分精采,渔翁成为名人高士的代称,垂钓则是抒怀言志的借喻。不管是“曲岸深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的唐诗人高适的专注和风雅,还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的高旷和清高;不论是韩信的钓鱼果腹,还是“独去作江边渔夫”、“闲时钓秋水”的陆游,都可以从鱼盘藏品中引发联想到他们似曾相识的身影。他们潇洒浪漫的抒情言志,其乐无穷。

2007年元宵节,在著名漫画家缪印堂先生的画室里,他和我讲起了动画片《渔童》的故事:清末一老渔夫下海打鱼,捞起一个鱼盆,夜间盆中的渔童和金鱼唱歌跳舞,溅起的水珠落到桌子上,变成了珍珠。洋神父知道后,勾结县官编造了谎言,企图霸占并运往国外。老渔翁愤而摔碎了鱼盆,渔童跳出来,用鱼竿勾住洋神父,甩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吓死了县官。故事中, 渔童和金鱼的鲜明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伸张正义,惩恶扬善, 热爱祖国的民族气节。而198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动画片《鱼盘》, 则采用含蓄象征的手法, 描述滚滚的浓烟把一只民间青花鱼盘变成漆黑一片, 盘中一条活泼可爱的青花大鲤鱼变成一堆白骨。 传统的鱼盘艺术美和现代污染祸害形成了强烈反差, 向人类提出了深刻的警示。春秋时,鲁国相国公孙仪“拒不受鱼”的故事,则深刻体现官员清正廉洁的感悟。

独树一帜淄博窑

当我们饱览淄博鱼盘风采时,不得不推崇和仰慕红红火火、波澜壮阔的淄博窑,在它的旗帜下,勤劳、勇敢、善良的陶人们创造和熔铸了鱼盘这一艺术瑰宝,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陶瓷艺术之林独树一帜。

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淄博这片土地上,人们开始“埏埴作器、掘地筑窑、焚柴而陶”,点燃了淄博窑神圣的火焰。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陶彪炳汗青,载入史册。南北朝淄川寨里窑生产的青瓷莲花尊,达到了全国青瓷的最高水平。隋唐开辟了黑、青、酱、茶叶末等施釉产品新领域。五代时期鱼纹装饰开始在白釉点绿彩的盘上出现。2007年12月购得一色彩斑斓的白瓷高足水果盘,经专家鉴定属五代时期产品,是目前藏品中年代最早的鱼盘,也是研究鱼盘的资料中从未涉及到的。

宋、金时期是淄博古代陶瓷特别是鱼盘发展的鼎盛时期。淄博鱼盘刻花、划花、印花、剔花和酱彩鱼纹装饰已形成独具风格的地方特色。藏品“鱼乐”就是一件青釉印花精品。在蔓草、葵瓣和翻滚的波浪中五条鱼悠然自得地在水中游荡,活泼生动、清新典雅、生机盎然,充分体现了淄博陶人精湛的制瓷工艺和高超的装饰水平,标志着淄博鱼盘装饰艺术的第一个高潮形成。

元代坡地窑生产的白釉釉下黑绘鱼盘,成为鱼纹彩绘装饰的先声。

明末西河窑场研制出了白釉青花大鱼盘,揭开了淄博鱼盘的崭新篇章。

清代淄博鱼盘装饰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全国各地和淄博各类陶瓷艺术门类中独占熬头。清末民初,淄博人又创造出以釉下高温红、绿、兰为颜料的红绿彩鱼盘,“双鱼戏水盘”、“金鱼小盘”等,民间生活气息更加浓厚。青花和红绿彩装饰交相辉映,达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新境界。鱼盘艺术发展到了最高水平,确立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期间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富贵有余、金玉满堂,鲤跃龙门等五彩缤纷的吉祥图案,绘制到质朴、厚重、掘实、自然的陶瓷圆盘上,给人们和谐、温馨、亲切的感觉,几乎成为家家必备的美观实用“团圆饺子盘”。使人民从实用中体会那来自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获得美的享受。

淄博鱼盘艺术,是历代陶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睹物溯源,寻根思人,我一直努力寻找那些创造鱼盘艺术的专家和工匠们。

年过七十,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师冯乃藻、陈贻馍建国前后都曾经画过鱼盘,对民间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均有大的建树,成为陶瓷艺术界领军人物。谈起鱼盘的制作和装饰时,他们的感触极深,情真意切地告诉我:当年画鱼盘的陶工们社会地位很低,被称为“耍狗毛的碎货匠”, 生活贫困,靠画鱼盘挣钱养家糊口。努力画得好一点、快一点、多干多挣钱,使生活富裕美满一些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并没有很多别的想法。这使我深有感悟:本真的艺术并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人们谋生渴望和辛勤劳动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陶人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呼唤。那条激情奔放、跳跃着生命本真的青花大鲤鱼告诉我:人民是水,人生如鱼。那用劳动创造了美的人民大众就是浩瀚的大海和江河湖泊,我们就是大海的鱼儿,融入大海,就有了大海的胸怀和欢乐;离开大海,就失去了生命的源泉。从每一滴水,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中感悟那顺乎自然、鱼水相融的至高境界,使我充满了幸福和欢乐,深深地融进了鱼盘艺术的海洋。

最近,我有幸从1981年的中国画报古尔都文版上发现了朱一圭当年画鱼盘的照片,促使我再次拜访了深有造诣的陶瓷专家朱一圭先生。他画鱼盘历时50余年,对鱼盘艺术的研究和挖掘有独到的见解:搞艺术切忌浮躁,要到民间寻根求源;鱼盘以圆为核心的构图,以快和简为特征的装饰技巧,体现了时空艺术;淄博陶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征。他即兴发挥,现场画盘,廖廖几笔,一条神灵活现的大鲤鱼就跃然盘上。这使我猛然间受到了启发,当年无数陶工们画鱼画盘挣饭吃,求快、求多、求好,必然有一个简练快捷的画盘技法。回来后结合看朱老画盘得到的启示,对照鱼盘藏品反复揣摩,一个鱼盘的“三大笔,四要决”技法口诀竟如此形成了。“三大笔”即:一笔画半圆,二笔出头脸,三笔鱼尾展。“四要决”即:嘴是几条线,眼是圈和点,鳍翅如波浪,鳞开点线片。后经罗晓东大师配以图示,得到了陶瓷专家们的认可。

淄博鱼盘在制作工艺上,许多独创技术对陶瓷的进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我在与陶瓷史志专家张道洪先生的共同探讨中受到了启发和教益,将鱼盘从原料开采到烧制出精美的产品,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制作过程汇集成“淄博鱼盘工艺流程谣”:

掘挖青土挑推拉,风化拣选洗淘渣。                                       

牛拉碾碎脚踩泥,揉陈腐不能差。                                          

成型拉坯用辘轳,陶范定型手按压。                                                       

修坯重点在口沿,浸浇轮刷施釉法。                                             

狗毛束笔钵为砚,点画勾抹尽挥洒。                                           

仰扣叠装馒头窑,火里求财出精华。

纵观淄搏鱼盘发展史,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淄博窑”,至今让我激动不已。辗转反复,将此写成简单、便于记忆的“通俗即事诗一首”:

唐末五代鱼儿游,白瓷点彩绿悠悠。

宋金莲盛戏鱼乐,青瓷印花尽风流。

白底黑绘起元朝,明末青花初露头。

清初繁荣中吉庆,神笔游龙竟自由。

清末民初大鱼盘,龙腾鱼跃占鳌头。

快乐吉祥和富裕,陶人心中逍遥游。

艺术反映生活,文化凝结人生。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使我结识了一大批热爱鱼盘的良师益友,给了我最大的帮助和支持。在张仃老先生的倡导下,我的老师和挚友张守智、缪印堂、张明文、张道洪、罗晓东、王颜山、张光明、李林、程嗣福等同志自发组成了研究群体,对鱼盘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淄博窑”的陶工们创造的鱼盘艺术,是独树一帜的民间陶瓷奇葩。那条纯真无邪、鲜活灵动、多姿多彩的大鲤鱼,在中外陶瓷艺术界独领风骚。 “凝世代陶人图腾,聚万年中华文明,书自由吉祥富裕,诉纯朴和谐心声”的深刻文化内涵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遗憾的是,这些题材和内容在中国陶瓷史书上记载少的可怜。还历史本来面目,树“淄博窑”形象,把鱼盘艺术推向世界,是淄博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纯朴和谐新潮流

“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纯朴和谐的鱼盘艺术加深了我和同仁们对民间收藏和民间陶瓷的理解和感悟。2008年3月27日,一封江西鱼盘藏友的来信中说:“当今收藏,特别是瓷器收藏,热得很。收藏者大多出于投资或炫耀财富而比富,但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往往人云亦云,很是可悲。”尽管我不能完全赞同他的说法。因为收藏作为投资,以藏养藏无可厚非。但他朴素直率的见解体察和弦外之音,我亦有同感。“识古不穷,贪古不富”,收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高雅的文化感知行为。收是过程,藏是方式,感是思考,悟是升华,收藏感悟使人生变得更有价值。鱼盘这一平民家庭的普通日用品,曾被认为是无价值品,其文化艺术内涵被很多收藏家忽视了,长期以来与其失之交臂。我和我的同事们“见素抱朴”,花很少的经济成本,用心血和汗水收集鱼盘,得到了一部跳跃着陶缘鱼蕴的社会人生大辞典。为那些用人生的纯真记录了历史,用劳动创造了美的陶人画匠们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计算的。

国泰民安,盛世收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传统文化的收藏、传承、发展必然要与时代合拍共振。中国传统中的龙,是神圣、尊贵、权威的象征,反映皇家和贵族文化,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灵和王权。鱼则是自由、快乐、吉祥、富裕的载体,反映朴素和谐的平民文化,是人们生活中的朋友和伴侣。以鱼文化为代表的平民文化必然会发扬光大,以鱼为原形的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在祝福着繁荣和收获。最新儿童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中小鲤鱼的出身由龙子龙孙变成了普通的鱼娃。这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平民和谐文化的信息。由此可知,那种少数人的重“官”轻“民”的收藏观念正在受到严重挑战。千百万人参与的淳朴和谐的平民收藏必将成为当今收藏新潮流。从而推动民间收藏和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版权所有 : 淄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办:淄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鲁ICP备09053009号